我要的现在就要-我要的现在就要广告字体
“我要的现在就要”。
这是腾讯旗下某产品当年的一句slogan,却简直是我的灵魂写照。
从小到大,我想要的东西都隔不了夜。
能去专柜的绝不网购,能在国内网购的绝不代购。任何等待对我来说,都是煎熬。
我要的现在就要
有时候电视剧里的人物吃了什么勾起了我的馋虫,我立刻就要下单叫外卖,有时甚至是半夜一点。
我去年买了块表(是真的买了一块),买之前跟经常去澳洲的表姐讲好了,要她去表行帮我看,那里最低能打到七折,差出好几万。
她跟我千叮咛万嘱咐:你这次可要等我啊,别花冤枉钱。
我信誓旦旦讲:当然,差了这么多,脑子进水才要去专柜!
后来我去逛了一趟街,在柜姐的热情招待下,钱包终于还是没能忍住。
“现货”两个字对我来说,就像白雪公主后妈手里那只毒苹果,闪着亮晶晶的光芒,有着致命的诱惑。
这些年,我在“现货”两个字上,多花了太多所谓的冤枉钱。
有些当季的衣服,等几个月,就是七折五折。专柜的手袋,但凡找个代购,就能便宜大几千甚至更多。日常的大件,只要有耐心等个618或者双十一,便宜近一半。
偏偏我就真的没有这个耐心。
这当然不是什么优点,有天性使然,也有安全感的缺乏。
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,总喜欢随口许诺,却极少兑现。于是潜意识里总觉得一切想要的东西过了这村便没有这店。
大圣在这点上就跟我极不同。说好的看电视,看完一集他自己就关掉了:我明天再看。
想吃的东西,吃一半,交给我们收好:我明天再吃吧。
他的性格,一半来自我们的言出必践带来的安全感,一半大概是遗传了他爸爸的不紧不慢。
我跟老笨性格还是挺“互补”的,而“互补”有时也意味着冲突。
比如对我来说,看上的东西等一天都是煎熬。钱不是钱,时间才是。
但是对他而言,省钱是最重要的。就是买台笔记本,他都能研究上几个月,拉出一张价格曲线图,然后说服我哪个“点位”是最合适的入手机会。
当然,他次次都无法说服我。我只有一句:我要的现在就要。他就没了脾气。
谁能想到,急性子赶上疫情,也能有扬眉吐气的这一天。
年前,眼看着大圣耳鼻喉科挂不上号,呼吸越来越费劲。我说别等了,就去私立医院吧。老笨问:挂哪天的?我说哪天最近挂哪天。
去了医院,拍完片子我们就做出了必须要做手术的决定。医生问要不要再商量下,我说不用,您安排最近的手术时间就好。
回来路上老笨问:是不是太仓促了?还要不要等等公立医院?我说咱们能等,医院能等,孩子不能等。呼吸不畅对他来说每天都是煎熬,越早改善越好。
后来有个妈妈告诉我,他们本来约好了年后的手术,但是因为疫情推迟了,不知道哪年月能轮上。而且即便能做,现在医院的情况也不敢带孩子去。
同样是年前,我心血来潮想买一台划船机,嫌淘宝发货慢,赶在品牌闭店前最后一天自己跑去提了现货。那是个国外品牌,海淘网站其实折扣很大,同款能差出大几千。
老笨心疼得不行,痛心疾首地说,你为什么就是不能等等!
谁知道很快疫情来了,健身馆都关了,户外运动也不方便了,海淘要等几个月不说,来了物流也不让进小区了。
划船机竟然成了居家健身最好的选择。老笨上演了大型“真香”现场,每天喜滋滋划上几公里,听着哗啦哗啦的水声,再也不嫌我买的贵了。
还是年前,我心血来潮买了根金条。老笨一直跟我算账,说金价现在已经是历史最高点了,谁买谁掉坑。
我不会算账,但我很想从鼠年起,每年都买一根生肖金条,攒齐了留给儿子做传承。所以没理他,买了。
之后的金价,时不时就“历史新高”,据我买了到现在,已经涨了不止10%。
当然,这些都是巧合,这样百年不遇、甚至改写人类历史的疫情,谁又能提前料到呢。
什么样的性格都有利弊,这些年,我们也在学着求同存异。
他尝试理解并接受我的消费观,我也学着在冲动购物前三思一下,这个是不是真的需要。实在想要,非买不可,再买。
比如疫情期间我看着橱柜里买下的那堆毫无用武之地的大牌包,有些没背过三次,款式已经过气了。除了买的一瞬间感受到了短暂的喜悦,之后都是悔恨。
一个二手的机车包,现在连一百个N95都换不来。
今年形势很差,超前消费的车该刹还是要刹一刹,多存住点钱,才有对抗寒冬的资本。
我喜欢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过。如果今天就是生命的尽头,我会挂念儿子没做的手术,而不会遗憾自己还有个包包没买到手。
这大概就是如今我衡量是否值得去冲动的标准。
我要的依然还是现在就想要,但是有些我不想要了。